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土壤污染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相關的土壤修復行業也依舊處于初期的成長階段,并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也同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對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策略進行了分析探討,僅供參考。
一、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面臨的問題
1、資金籌集困難
受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影響,法律中對土壤污染法律責任主體以及污染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界定模糊,同時土壤污染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所造成的大體量修復工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修復資金,容易造成資金緊缺問題。
具體而言,首先是土壤污染的責任主體不明確,在以往計劃經濟背景下,我國建設了大量的國有生產企業,后續經過體制改革以及產業重組,使得產權關系、工農關系等變得更加復雜,這一情況使得明確污染主體責任存在較大難度,很難用傳統“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去追究污染責任。
其次是污染主體的產權雖然較為明確,但是污染產生后生產停止,企業無法盈利,必然沒有能力支付高額的土壤修復費用;最后是大面積農田污染對責任人的認定比較困難,所以相關的土壤修復資金大多由政府承擔。
2、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相關投融資機制
歐美發達國家目前已經基于土壤修復技術和大規模的商業應用經驗,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土壤修復制度和土壤修復標準。我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土壤治理及修復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土壤修復質量缺乏統一的標準,土壤修復市場沒有嚴格的準入制度,驗收方沒有嚴格的資質證明標準。
近年來,我國土壤修復企業規模增長迅速,從2010年的不超過10家發展到現在的300多家,但企業普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土壤修復市場魚龍混雜。在美國、英國和荷蘭等國,近60%的污染削減和控制投資由私營部門直接支付,通過建立“超級資金”,專門用于處理責任方不明或者不具備修復能力責任方的土壤污染。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缺乏相關融資機制,土壤修復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
3、管理機制不完善
土壤環境監管職權分散,各部門之間常常缺乏聯動及約束,這使得監督機制缺失,使污染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懲治,歸根結底還是管理機制不完善造成的。
二、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策略
1、建立健全法律體系
國家的宏觀調控與法律法規的完善是土壤修復與治理工作能夠良性穩定發展的保障。就當前的行業發展態勢來看,國家需要進一步制定詳實的土壤修復規劃和工作安排,規范土壤修復市場的準入門檻,讓更多有修復技術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參與土壤修復工作。
當前,國家正在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立法進程與進一步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
2、合理化調整土壤修復產業組分的權重比例
由于土壤修復的個異性強,風險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高與全過程監管溝通難的特征,使得在歐美國家的修復產業中一般都是環境咨詢機構和產業處于產業金字塔的最頂端,占據至少1/3的產業比重并有效切入到土壤修復施工和檢測等硬工程領域。
而精細化的全過程監控監管要求也有效帶動了環境檢測和污染物有效性/形態變化監測等子產業的壯大,土壤修復工程實施的份額一般占50%或以下的產業比重,并受到咨詢和監管機構的有效指導和約束。
在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情況呈現出倒立三角形,項目總包公司一般占絕對優勢并在行業中具有最大的話語權,一些地方的土壤修復項目由大型施工公司把控并免費提供前期的方案編制和技術指導,檢測、咨詢機構以及專業分包公司的生存發展環境相對受到擠壓和限制。
產生這一狀況的原因可能與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尚不成熟,沒有全過程精細化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精準化資金投入和分配機制有關。而有效的控制產業中不合理資源配置機制以及“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需要行業自律和監管部門的疏導以及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的優化。
3、第三方治理以及PPP模式
土壤修復行業使環境服務業,在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其中指出了環境污染應依賴第三方的防治,加快推進環保服務業的專業化及產業化發展步伐,從而使以往由政府以及企業進行土壤治理變成向環保企業購買治理服務的方向,這為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PPP商業模式及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種能夠促進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新型項目融資行為。在該模式的引導下,鼓勵私營以及民營企業同地方政府聯合進行土壤修復工作,這樣就可以從以往的政府自主運營的方式變為政府與企業向土壤修復公司購買環保服務。
在這種模式下,土壤修復公司和政府的關系已經不再是政府給予行業相應的財政補貼,而是建立一種商業合作的模式,這對兩者都非常有利,即對于政府而言,通過與企業聯合,可以大大降低負債壓力,與企業分擔環境治理風險;而對于土壤修復公司而言,則能夠獲得更多的治理份額,同時還能夠與政府一同承擔治理風險。
地方政府、私營以及民營企業、土壤修復行業共同推行PPP商業模式,對提升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意義重大,進一步為具有經驗以及技術優勢的土壤修復公司提供更大的競爭優勢。
4、全面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
通過針對性地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對土壤防污染工作的財政支出,從原始的環境“末端控制”轉化為“源頭控制”。給予環保者一定的獎勵,激發公眾環保的熱情,讓更多的民眾投身于環保工作中。此外,通過激發公眾的環保參與意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技術的改進升級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及實施。
5、提高土壤修復產業技術水平
土壤修復技術的效益評估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修復技術的研發和示范必須在國家或地方環境監管部門嚴格監管和檢測的條件下進行,待成熟后再商業推廣和大規模應用。
例如美國的超級基金項目,除了能夠治理最嚴重的土地污染場地外,實際上起到了很好的新技術示范和驗證的作用,在EPA的全程參與、可行性驗證和環境監管的綜合平臺下發揮作用,并有效推動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中國之前的863計劃、科技部門的修復示范項目等,都缺少環保部門以及監管支撐機構的驗證和有效跟蹤和監管,這大大限制了技術從小試到中試再到示范工程和大規模商業推廣的產業孵化鏈條形成機制。
修復行業本身缺少創新機制、土地污染發現和責任機制不清、修復過程缺乏監管和約束條件,是行業技術需求度低,專業的國產化修復技術設備幾乎沒有市場生存空間的主要原因。
環境監管部門必須切入土壤修復新技術、新設備的創新評估和檢驗,才能高效篩選實用技術,嚴格降低和防控二次污染,確保土壤修復工程產生正的凈環境效益。只有監管部門詳細掌握了修復技術的適用性和綜合效益評價方法,才有可能構建基于有效監管機制和綜合環境效益最佳的技術推薦、許可和促進機制。
國內外對土壤修復技術都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現有土壤修復技術表明,目前的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都有一定適用范圍的限制,真正具有推廣意義的示范工程還較為有限。對于存在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土壤,能夠同時有效修復無機和有機復合污染的土壤技術報道極少,因此開發出能同時修復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是今后研究的熱點和重點。